2024年终盘点:上汽大众大众品牌以质量铸就品牌价值

来源:激光打标    发布时间:2025-03-13 03:42:55

  却能破浪前行。深知品质、服务是打动消费者的“敲门砖”,企业内部从研发到售后,所有的环节严守高标准。回首2024,120万辆的销量成绩单耀眼夺目,燃油、电动领域全面开花,合资销冠当之无愧。

  造车是一项需要耐心与恒心的工作,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细挖销量背后,是上汽大众从始至终坚持的德系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这里所说的德系品质,并不是一句空谈口号,而是通过无数个日夜的技术钻研与实践积累而成的真实写照。我们大家可以从车辆生产全周期窥见上汽大众的产品质量。

  以车身组装为例,这里有着艺匠们的精雕细琢,凭借精湛工艺,部件之间的衔接如同拼图游戏般完美契合,毫无缝隙瑕疵。选材更是毫不含糊,高强度钢材如同被用尽心思挑选的“砖石”,大量堆砌筑牢整车的安全防线,令整车结构强度一骑绝尘,在同级别车型中树立起坚固的标杆。在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上,上汽大众同样走在前沿。空腔注蜡技术为车身内部披上一层防护“铠甲”,抵御岁月侵蚀;激光焊接则似一条隐形的丝线,将车身各部分紧密串联,不仅强化了结构,还赋予外观精致质感,使得车辆颜值与实力并存。

  而在产品可靠性验证环节,上汽大众不惜成本、全力以赴。360度全方位测试涵盖了全球各类极端环境,高温下的炙烤、高寒中的砥砺、高原上的挑战,实车路试记录下每一个细节表现。双倍盐雾浓度模拟试验更是对车辆耐侵蚀的能力的极限施压,只为向市场输送经得住时间考验、让用户放心信赖的优质座驾。

  除了过硬的产品本身,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支撑上汽大众不断前行的重要的条件之一。从智能虚拟开发到专业设计验证再到严格的整车试验,整一个流程无不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在开发阶段,公司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来进行疲劳耐久性分析、碰撞安全评估等多项仿真工作,大幅度的提升了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与成功率。同时,拥有国际水准的技术中心也为各项实验提供了坚实保障,无论是碰撞安全性还是防止腐烂的性能,亦或是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表现都能达到甚至超越行业标准。

  当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后,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质量监控手段则成为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的重要工具。车身车间内的激光焊接技术确保了车身结构的坚固;油漆车间里实施的防腐空腔注蜡处理增强了车身耐侵蚀的能力;总装车间里的高精度扭矩控制设备和外观自动化检测系统则逐步提升了装配精度;而电池车间中的全自动电检装置更是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上提到的技术应用都体现在今年上汽大众推出的系列车型上。新能源车方面,2024年ID.家族全年销售达130,222辆,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燃油车方面也可见一斑,帕萨特连续6个月销量超过两万辆,全年累计销量超过25万辆,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途观LPro也在12月份销量突破2.6万台,拿下当月合资SUV销冠。这些车型的成功离不开上汽大众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和技术革新。

  在营销服务方面,上汽大众同样不停地改进革新求变,致力于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选择。例如,针对拥车成本这一痛点问题,推出了保值焕新政策,帮助车主在未来换购新车时获得更高的残值回报。动力总成终身质保政策则让我们消费者免去了对未来维修费用的担忧,增强了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感。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一口价模式的推出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中讨价还价的局面,使价格更加透明公开,简化了购买流程,让我们消费者能更加轻松地做出决策。进入2025年,上汽大众更是开启新春限时福利月,还带来开运、保障、美满、焕新、安心、出众等新春大吉六重礼,其中保障礼更是为用户解决车辆置换的担忧,自掏腰包“续费”国补、地补政策,助力消费者无痛购车。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后的服务体验同样至关重要。上汽大众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600多家大众品牌经销商网络,并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客服热线,实际做到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We care”的服务理念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让用户感受到温暖与关怀。面对也许会出现的问题或投诉,上汽大众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市场反应机制,能够在最短时间之内抵达现场并给出解决方案,确保用户满意。不仅如此,基于用户反馈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企业还能及时作出调整优化产品和服务策略,形成良性循环。近日,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在接受专访时表示,2025年的发展重点是提升营销服务,相信上汽大众势必将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在用户服务这一道关卡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正是由于上汽大众从始至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品质两方面齐头并进,才得以在市场上取得领先的成绩。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服务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相信这家有着四十年历史的企业将继续带领合资车企向前奋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file footer}} {file footer}}